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孟浩然的一首山水诗,下笔空灵,写出了名山的超然出尘与仙气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8:04:34    

唐代诗人孟浩然出生于襄阳的一个小庄园地主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教育。

早年,他在鹿门山过着隐居的生活,但并不甘心这样生活。他渴望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是他一生都没实现这个理想。

39岁时,孟浩然信心满满地来到长安科考,可是事与愿违,他落第了。但他并没有就此回家,而是留在长安,广交朋友,希望能借此求得官职,但他依然没能实现做官的愿望,便回家乡去了。

一年后(公元730年),孟浩然离开了家乡,北上洛阳,然后又从洛阳南下漫游吴越一带,借此来排遣仕途失意的苦闷。

直到公元733年5月,他才从越州返回家乡襄阳,途中经过了浔阳(现江西九江)。他看见闻名天下的庐山,便挥笔写下了一首山水诗。

晚泊浔阳望庐山

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这首诗写得自然平淡,仿佛是随手而成的诗篇,但却写得空灵、高远。不但描写了江山盛景,还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诗的前四句以叙事为主,略见写景,描写了诗人途经浔阳城,晚泊江边,望见庐山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诗的开篇没有精细地写个别景色,而是叙写了孟浩然在游历中没遇见名山写起。

“挂席几千里”诗意高远。孟浩然一路乘船,走了几千里,见到的山倒不少,但就是没有遇到过名山。

从“都未逢”的平淡字眼中可见,他对名山充满了期待,之前所见的那些山水都没能吸引住他,又或许他的品味太高了,只有庐山的神韵才能吸引住他。从而烘托出庐山的雄伟奇丽,令人神往。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直到船经过浔阳城,晚泊在江边,他抬头望见了香炉峰。

那香炉峰突兀地映入眼帘,神韵非同一般。

这两句依然语言平淡,叙写了诗人晚泊江边的情景。从“始见”两字中,可以感受到他望见香炉峰时的心情充满了惊喜.

旅途中,与庐山不期而遇,孟浩然心感惊喜。这里即使没有细写景色,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庐山香炉峰的风采。

诗的后四句以写内在情感为主,以情带景,从而刻画了庐山的超然出尘与仙气。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雄伟秀丽的香炉峰上云雾缭绕,充满了仙气。

面对这样的盛景,他不禁想起自己曾读过东晋高僧慧远法师的传记,深深地倾慕慧远高僧超脱尘世的幽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如今,慧远高僧当年在香炉峰建造的“东林精舍”近在眼前,而他却早已做了古人。

想到这些,孟浩然深感惆怅和伤感。

此时,寺中的钟声在暮色中隐约传来。

一个“空”字,既表达了高僧已去,也表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的复杂心情。

那钟声不仅让人感到忧郁,还陷入了无尽的情思之中……

纵观全诗,使用了清淡的笔墨进行描写,没有细写景,但是庐山的风景却若隐若现,充满了仙气。

本是一首山水诗却没有写景,下笔空灵,诗人把晚泊浔阳城江边的所见、所闻、所思自然地叙述出来,借追忆东林精舍的慧远高僧来抒写庐山的超然出尘,从而勾画了庐山的神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