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的火种,点燃五四爱国的烈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7:04:00    

《青春火种:追寻党的成长足迹》(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写给新时代青年的生动党史),张神根、张倔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一群热血青年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点燃了中国共产党的青春火种。全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兴起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历史。22个生动鲜活的党史故事,以宏大历史叙事展现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历程,用细腻细节刻画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与生动形象,还原他们的真性情、真面貌,再现了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之路,讲清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内文选读

赵家楼的火光

在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启蒙下,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则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方面签署了停战协定,历时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方面胜利、德奥同盟国失败而宣告结束。1919年1月18日,协约国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参加巴黎和会的有英、法、美、日、意及中国等20多个国家的代表。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美、英、法3个国家操纵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北洋军阀政府派出外交总长陆征祥和驻美公使顾维钧、南方军政府代表王正延、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祖5名代表参加巴黎和会,陆征祥为首席代表。

巴黎和会会场

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对战后国际新秩序提出了著名的“14点原则”,其中包括反对国与国之间订立秘密协定、倡议设立国际联盟以维护各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等。同年9月,威尔逊在演讲中又说,“此次战争,非国际政客之战,系人民之战。将来议和,应以无偏倚之公道为原则”。威尔逊的这些言论在中国轰动一时,令国人大喜过望,以为中国将不再受列强欺凌了。广大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对巴黎和会也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待与幻想,指望在会上能以战胜国的身份,收回被劫夺的权益,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受辱地位,争得与列强平等的地位。

巴黎和会开始时,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了7项要求:(1)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2)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巡警;(3)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4)撤销领事裁判权;(5)归还租借地;(6)归还租界;(7)关税自主。不久,在中国留欧学生的强烈要求下,中国代表又向和会提出取消1915年5月25日日本与袁世凯签订的中日协约(“二十一条”)及换文等要求。然而,中国这些正当要求在提交到和会最高会议时,都遭到了拒绝,被认为不在和会讨论之列。

这样,中国剩下的唯一希望就是山东问题能够顺利解决。1月27日,巴黎和会在讨论战前德国的殖民地处置问题时,讨论了中国的山东问题。中国代表提出,德国作为战败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它在中国山东攫取的各项权益应直接归还中国,但遭到日本代表的坚决拒绝。日本代表声称,日本在大战期间强占的德国在胶州湾的租借地、胶济铁路以及德国在山东的其他特殊权益,应该无条件让与日本。中国代表虽据理力争,但英、法等国偏袒日本。4月17日,美国代表提出由五国共管山东的方案,再次遭到日本的拒绝。4月30日,英、法、美三国在最后议定的巴黎和约条款中,完全按照日本的意愿,规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至此,中国代表在和会上关于山东问题的交涉完全失败。和会给予中国的,只是归还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德国夺去的天文仪器而已。中国以战胜国的资格却得到了战败国的待遇,而北洋军阀政府竟通电中国代表,居然准备在这个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

巴黎和会的噩耗传到国内,舆论鼎沸,群情激奋。曾经对和会抱有极大幻想的民众醒悟过来,所谓“公理战胜强权”,所谓威尔逊“14点原则”,完全是骗人的空话。长期积存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了。

1919年5月2日,北大校长蔡元培从总统府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汪大燮那里得知,国务院已发出密电令中国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他当即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北大学生许德珩、罗家伦、傅斯年、段锡朋等人。许德珩回忆说:

5月2日,我从蔡校长那里听到了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便约集参加国民杂志社的各校学生代表,当天下午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办法。高工的一位学生代表夏秀峰当场咬破手指,写血书,大家激动得眼里要冒出火来。于是发出通知,决定5月3日(星期六)晚7时在北河沿北大法科(后来的北大三院)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并约北京13个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参加。

5月3日晚7点,北大法科大礼堂聚集着北大1000多名学生和北京十几所学校的代表,共同商讨行动对策。张国焘、许德珩、谢绍敏等人争相登台讲演,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痛斥欧美列强的虚伪和政府的软弱,号召奋起救国。有人甚至捶胸顿足,痛哭失声。法科学生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4个大字。大会当场议决:(1)联合各界一致力争;(2)通电巴黎专使,坚持和约上不签字;(3)通电全国各省市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群众游行示威运动;(4)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

5月4日下午1时许,北大等13所大中专学校的学生3000余人,从四面八方汇集天安门,围立在金水桥前的两个华表之下。学生们手持各种颜色的小旗,上面写着“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保我主权”“诛卖国贼曹汝霖(时任交通总长,订立‘二十一条’时为外交次长)、章宗祥(时任驻日公使)、陆宗舆(时任币制局总裁和中日合办的中华汇业银行总裁,订立‘二十一条’时为驻日公使)”“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

北大示威游行的队伍

学生们在天安门会合以后,北大学生代表在会上宣读了由许德珩、罗家伦分别用文言文、白话文起草的宣言。宣言呼吁全国工商各界,团结起来召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接着,学生们举行了示威游行。游行队伍高呼口号,沿途散发传单,向东交民巷使馆区进发,准备向各国使馆请愿,但在东交民巷西口遭到军警和使馆巡捕的阻拦。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们在烈日下等了很久,已经忍无可忍,人群中有人大喊“大家往曹汝霖家里去!”曹是签订“二十一条”的责任人之一,他和章宗祥、陆宗舆又是段祺瑞政府对日本借款和签订军事协定的经办人,三人一向被视为亲日分子。许德珩后来在京师地检厅回答问询时也提到:“我们因东交民巷是中国地竟不准中国人走进,想起中国外交屡次失败,无不与曹汝霖有关。”于是游行队伍改道奔向赵家楼胡同的曹汝霖住宅,打算找曹汝霖算账。

下午4时许,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来到了曹宅门前,只见曹宅几个铁门紧闭,门外警察林立。学生们高喊“卖国贼曹汝霖快出来见我!”,并和阻拦的警察发生争执。匡互生、罗汉、罗章龙等几个学生乘警察不备,打破窗口玻璃跳入院内,并从里面把大门打开,潮水般的人群随即冲进了曹宅。曹汝霖和正在曹宅的章宗祥一看学生们闯了进来,知道大事不好,迅速躲了起来。曹汝霖侥幸逃脱了学生们的追打,他晚年回忆道:

于仓促间避入一小屋(箱子间),仲和(章宗祥)由仆引到地下锅炉房(此房小而黑)。……我在里面,听了砰然一大声,知道大门已撞倒了,学生蜂涌(拥)而入,只听得找曹某打他,他到那(哪)里去了。……我妇正锁了房门,独坐房中,学生即将铁杆撞开房门,问我在哪(哪)里。妇答,他到总统府去吃饭,不知回来没有?……我在小室,听得逼真。……我想即将破门到小屋来,岂知他们一齐乱嚷,都从窗口跳出去了,这真是奇迹。

游行队伍因在使馆区受警察拦阻,愤而转向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学生痛打了正在曹家的章宗祥,火烧了赵家楼。图为冲向赵家楼的学生

愤怒的学生们没有找到曹汝霖,却遇到了从锅炉房跑出的章宗祥。章身穿晨礼服,学生以为他就是曹汝霖,遂将他围住痛打一顿。一个学生看到曹宅卧室陈设得太华丽,“十分气愤,就用火柴把绿色的罗纱帐点燃了”,引发了大火。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火烧赵家楼”。

这位放火的学生,正是率先跳入曹宅并打开宅门的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学生匡互生。目击者周为群回忆:

学生群众走进曹宅,先要找卖国贼论理,遍找不到,匡互生遂取出预先携带的火柴,决定放火。事为段锡朋所发现,阻止匡互生说:“我负不了责任!”匡互生依然回答:“谁要你负责任,你也确实负不了责任。”结果仍旧放了火。

不久警察总监吴炳湘带领大批军警赶到,逮捕了未及散去的许德珩等32名学生。

为了营救被捕学生,5月5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罢课,并通电全国表示抗议。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引发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声援。迫于全国舆论的压力,5月7日,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全部被捕学生。不久同情学生爱国行动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被迫辞职并出走,再次引发北大师生的抗议。5月19日,北京各校2.5万名学生再次宣布总罢课。他们走上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并开展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组织护鲁义勇军等活动。

1919年6月1日,北洋军阀政府公然“表彰”被民众斥为卖国贼的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并再次严令取缔学生的爱国行动。6月3日,北京学生重新走上街头演讲,北洋军阀政府大肆逮捕学生,近千名爱国学生遭到逮捕。天津、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进一步举行抗议行动。

正当学生们顽强坚持斗争的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从6月5日起,上海工人自动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几日内,罢工工人达到六七万人。随后,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举行罢市,形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高潮,抗议斗争如燎原之火迅速燃遍大江南北,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就这样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发展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全部释放被捕学生,并罢免曹、章、陆的职务。6月17日,北洋军阀政府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悍然决定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工人和市民群众继续开展坚决拒签和约的斗争。6月27日在巴黎,旅法华工、留学生和华侨数百人前往陆征祥所住医院,强烈要求拒签和约。次日,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上海商界罢市,举行声援学生的游行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