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片神奇的叶子,如何富了一方百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8:24:00    

茶是一种木本植物,诞生在中国西南古老的亚热带与热带原始森林,被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的中华先民发现,从此与人类休戚与共的历史,演进为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符号——蕴藏中华民族人类文明基因和密码的精神饮料。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王旭烽在新作《一片叶子落入水中》中,从茶叶的发现、发展、历史传承,以及茶文化中的人文教化、艺术衍生等角度,带读者了解这一片神奇的树叶,大自然恩赐于全人类的文明瑰宝——茶。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王旭烽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关于茶的人和

毫无疑问,无论茶树自身多么顽强,没有人类的栽培,就没有今天的茶。人类在一片茶叶中留下的印记,在悠久的历史中一一得以呈现。

早在距今7000余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层中,人们就发现了人工栽培的古茶树遗存。而在中国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是一株澜沧县邦崴野生茶树,树龄已有1000余年,高近12米,此树被称为栽培型野生茶树,是从野生茶树上移植下来的。

其实,在人类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树都是野生的。即使现今,也还有半野生的茶树。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华哀牢山等地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毫茶、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崇庆枇杷茶、桐梓大茶树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树。还有一种栽培型古茶树,被称为家茶,树高能达3米以上。这种茶多年来几乎无人采摘,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同时掺杂其中。云南景迈山的古茶林文化景观,甚至在2023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

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树林

茶树的进化离不开人类对茶的认识。我们的先民在采集与渔猎的上古时期发现了茶,其叶食之苦而无毒,可药用食用,但最合适饮用。

后来人类渐知,茶树叶可制茶,种可榨油,木可用于园艺,树龄可达数百年,经济年龄可达四五十年。诚如茶叶与水沏出的那杯茶汤一样,茶就是如此这般地与人类构成命运共同体,融入全球的产业和人民生活。

但如何让茶树种得更好呢?人类便开始关注在怎样的地形和土壤上种茶最好。深山出好茶,茶树宜种山间,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朝南山坡种茶最好。土壤要求疏松,渗透和排水良好,以含有相当数量腐殖质的红壤、黄壤及微灰化的红壤种茶为宜。这种土壤的特点是质地疏松,易于耕作,含有较多铁、铝等氧化物。茶树喜欢酸性,适合生长在pH值在4.5—6.5范围内的土壤中。多施有机肥料,改良土质,提高土壤肥力,才能不断地获得高产优质的芽叶。

水是茶树生长的重中之重,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茶树需要的是温柔的雨水的抚慰,有云雾就有水,这就是高山云雾茶品质上乘的原因。

当茶人们摸索出更科学的茶树生长规律时,相应的栽培方式便应运而生。人类对茶的培育首先是解决如何栽培的问题。长久以来,人们都是用茶籽进行繁殖的,比如陆羽在《茶经》中就曾说种茶“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意思是凡种植技术不扎实的,尽管种植了也不会长得茂盛。种茶倘若能像种瓜那样悉心,三年就能采摘茶叶。唐代种瓜都是穴播,就是在地上挖坑把种子埋了,种茶便也如法炮制。可以说,明代以前的茶树繁殖,采用的都是直播和床播育苗,也就是带根栽培育苗移植法,可知古代茶树栽培和繁殖大多采用种子繁殖。

浙江松阳茶场,是中国最大的茶商集市,也是松阳香茶和松阳银猴茶的产地。每年三月,全国的茶商云集于此。

清代,中国人发明了茶树的压条技术来繁殖名贵茶树品种,茶树的嫁接、扦插等无性繁殖和培育的方法也同时出现,插枝是清代开始应用比较广泛的无性繁殖技术。浙江安吉县20世纪90年代成功对一株白茶进行无性繁殖,如今已扩展成了几十万亩,真是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