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新闻评论员 李一木
男子开“智驾”睡觉,狂飙超100公里!据媒体报道,日前广东省云浮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高速公路三大队交警发现一男子在高速上边开着智能驾驶边睡觉,开车过程持续一个多小时,行程超过100公里,同时超速驾驶,所幸没有造成交通事故。
警方当然会对此依法进行处理。但此事暴露出来的问题仍旧令人心惊:如此放心且大胆地“开着智能驾驶睡觉”,不仅仅是将自己的生命安全交付给了系统与机器,更同时对其他人员与车辆造成安全隐患。想想,如果你开车或坐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你不能确定在你前后左右到底有多少辆高速行驶的汽车,竟然是驾驶人“正在睡觉”的状态,那你会不会心生一股寒意?
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并不鲜见。在近年来“智驾”不断升温,尤其是众多汽车生产厂家不断将宣传重点向“智驾”倾斜的当下,种种“高大上”的宣传用语令人应接不暇,而上述案例则提醒人们,需要给狂飙的“智驾”热浪降降温了。在生命与安全面前,关于“智驾”的宣传与使用,需要有更加严格的把控。
有这样一个事实需要我们反复重申:自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标准GB/T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将驾驶自动划分为五级。尽管名称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一致:0-2级均为驾驶辅助阶段,即“人机共驾”模式,驾驶员仍为驾驶主体,系统仅起到辅助作用。当前车企所能实现的“智驾”还达不到无人驾驶安全级别,距离L5级的“完全自动”尚有较大差距。
之所以需要不断重申这样的事实,就是为了给狂飙的“智驾”热浪降降温。与那些酷炫的发布会、充满科技感的“高大上”宣传语比起来,这样的事实很容易被有意无意地缩小甚至遮蔽起来,而这样做的后果则是有意无意放大了“智驾”的功能,尤其对普通的消费者而言,面对扑面而来的宣传热潮,很难做到冷静且专业,而这,也难免埋下隐患的种子。
给狂飙的“智驾”热浪降降温,不是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相违背,恰恰相反,这正是尊重科技规律的表现。毕竟到目前为止,“智驾”尚未真正实现我们想象当中的目标。我们仍旧走在路上,而不是已经抵达了终点。如果刚迈出几步我们就被狂热所裹挟,那肯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对于每位消费者而言,提升相应的辨别能力当然是应有之义。但与此同时,对于车企而言,需要真正体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对科学的尊重,生命要永远摆在销售业绩的前面,这应该成为任何一家车企不容置疑的价值观。科技上的任何点滴进步都值得振奋,但与此同时,对涉及到生命安全的产品和技术,还是要多些慎重与敬畏,少些鼓噪与狂热。
同时,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说,也需要对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智驾”宣传予以审视。换言之,我们需要从法律层面筑牢堤坝,拉起“红线”,对诸如“智驾”之类的新技术、新成果的宣传严格把控,“有一说一”。也只有这样才会让这些新技术、新成果稳步前行,真正转化为我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