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人的史诗,是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更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精神融入其中,赋予作品超脱时光尘埃的豁达与大气魄——在西安热演多轮后,4月20日晚,由西演·西安三意社历经6年锻造的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无字碑》将正式亮相北京,在梅兰芳大剧院与首都观众见面,这也是具有130年演艺史的三意社时隔6年再度晋京演出。#文旅西安#

出发北京前,西安三意社社长、剧中“武则天”的扮演者侯红琴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晋京演出,百年三意社将用新时代的新创作,面对更加广泛的观众群体,接受来自业界、学界更严格的检验。这座百年剧社将不辱使命,让宽音大嗓的西北音律再度震撼京华!”
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武则天”故事
《无字碑》以秦腔这一古老剧种为载体,通过“钩心”“进饼”“入戏”“面碑”四折,讲述武则天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她身后那块著名的无字碑背后的故事。

“从2019年开始着手剧本创作起,三意社《无字碑》的创作已经明确一个方向:要试图走出此前文艺作品对武则天的解读视野,以皇权、责任和亲情交织为切入口,将历史风云、命运纠葛、内心冲突、人生冷暖编织进戏剧冲突之中,站在大历史观、大人道观的高度,展开武则天的社稷责任和人性辩驳,实现历史和道德评判的统一。”
谈及《无字碑》的主题构架,侯红琴表示,在新时代的舞台语境下,三意社的《无字碑》舍弃哗众取宠的猎奇,以历史的眼光和敬畏的心理重新审视武则天的功过是非,“我们也试图通过这部新编历史剧,进行中华历史人物故事与当下观众审美意向相协调的全新探索。”
秦腔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武则天在长安生活数十载,且身后“无字碑”长留陕西——在侯红琴看来,三意社排演《无字碑》是一件“天时地利人和”的事,“当长安之事、大唐雅音以大秦正声表达,是最原汁原味的历史回响。而听来就让人热耳酸心、高亢又不失妩媚的秦腔艺术,尤其适合表达大唐盛世之开阔,以及武则天这样有女性柔美却也一生雄奇的女帝的人物内心。”
台前幕后最强阵容 三朵“梅花”同台飙戏

举三意社全社之力创排的《无字碑》,幕后有着中国戏剧界一流编导舞美团队的强强联手——该剧由获中国编剧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一级编剧罗周执笔,一级导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学导师张曼君执导,音乐设计、唱腔设计、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造型设计、服装设计也皆为行业翘楚。
至于台前,更是“群星闪耀”——西安三意社社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领衔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涛、一级演员李康定、优秀青年演员刘卓琳、一级演员王战毅、著名花脸演员李小卫等担纲主演。行当齐全,各擅胜场,成就大秦腔剧种应该有的艺术大格局。
在知天命之年,与中国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位女性人物在舞台相遇,侯红琴说,自己的艺术积累与年龄阅历,让这个角色“水到渠成”。她尤其对剧中武则天的一句唱词“柔情已随秋风硬”颇有感慨,“我和《无字碑》中所呈现的武则天人生阶段基本同龄,从同龄人和同为女性的角度,也更理解她:武则天有作为一代女皇的胆识气度,又有作为一位妻子、母亲的缕缕情思;她既有平常人的情愫特质,更具超越常人的‘越过最亲近的家人,只为追寻心中的图景:日月交辉,并凌长空’的气魄。”
在守正与创新中彰显百年剧社的时代担当
回望三意社130年发展史,《赵氏孤儿》《火焰驹》《狸猫换太子》《葫芦峪》《苏武牧羊》等大量经典,都为历史剧目,这些不同时期创排的历史剧目,成就了三意社跨越世纪的独特传统和优势,在一代代戏迷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印记。
进入新时代,三意社在守护传统的基础上,不仅积极创排聚焦火热时代的创作,也继续在历史剧领域深耕并开垦出“新垄”:以当代审美心理勾连历史故事,探索创新——在侯红琴看来,“六年磨一剑”的《无字碑》,正是这座百年剧社在秦腔戏曲审美探索道路上的重要收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意趣。它是楚辞里的山风、唐诗中的韵律、宋词中的清雅。那么时至今日,‘中国文化、当代表达’该如何呈现?便是一个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课题。”侯红琴说。
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审美风尚、新的剧场观演环境,无不对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诉求。当秦腔已从土楼戏台,走入大剧场,侯红琴认为,这种古老的艺术需要不断开拓艺术新境界,既留得住老观众,也能吸引年轻群体。
也正因此,《无字碑》在舞台呈现上突破传统历史叙事视角,通过苍劲浑厚的秦腔唱腔与磅礴大气的舞台美学,融入了现代戏剧的诗意表达,构建起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震撼人心的戏剧张力。
音乐方面,《无字碑》也在突出唱腔音乐主线条和主要伴奏乐器风格特色的基础上,以民乐引领主音调,适度融入了交响乐元素,同时采用管弦乐队丰富的色彩和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感背景和人物意向,对宏大厚重的历史进行现代艺术表达。
至于舞美服饰,剧目在融合了唐代传统服饰与戏曲服饰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强化历史人物的身份标识,表现出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化风尚与磅礴大气,营造出浓郁的东方美感与戏剧形式感。
“《无字碑》的故事、表演、音乐、服饰乃至舞美道具……汇聚一处,可以看作是唐代气象、中国文化集大成的一个符号。”侯红琴说。
今年是三意社演艺史迈入的第130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推出《无字碑》,侯红琴认为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130年前,三意社先辈们吃苦求艺,秉承着对舞台的敬畏之心,一步一步打出了如今三意社的天地,这种精神,我们不能丢,也不敢丢。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而是需要更开阔的眼界去面对新的时代、新的观众,在戏曲这方舞台上让古老的秦腔艺术走得更远,讲好陕西故事与中国故事!”侯红琴说。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欢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尚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