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榴莲花开正盛。
马来西亚彭亨州劳勿县的果农们忙得不可开交,给榴莲树剪枝、授粉,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懈怠。他们心里清楚,90天后这些精心培育的榴莲,就会被打包装船,走进中国各地超市和水果店的货架。
而随着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的优质榴莲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令我国榴莲进口量冲上历史新高——156 亿公斤,总价值高达67.16亿美元。

只是不曾想,菲律宾突然开始跳出来 “喊冤”,称我们“辜负承诺”,致使他们足足5万吨榴莲滞销,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
海关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自菲律宾进口榴莲量在3763吨,与菲律宾农业部此前预期的 5.4 万吨形成巨大落差。
面对这一数据差异,别有用心之人刻意曲解,试图将此渲染成毫无根据的 “针对性措施”。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菲之间摩擦不断,可这根本不是我们减少菲律宾榴莲进口的主因。
最大的“病因”,还是出在菲律宾榴莲自身品质上。走进菲律宾甲米地省的榴莲园,“刀耕火种”的原始管理方式随处可见,60%的果园连最基础的病虫害监测都没有,农残超标问题频频出现,导致出口检测时农残超标成了“家常便饭”。
去年,我国海关进一步提高检疫标准后,菲律宾大量果园的榴莲直接 “亮红灯”,被拒之门外。反观马来西亚,标准化种植流程加上高效冷链运输,从榴莲摘下来到装进冷链车,全程严格控制在90分钟内,果子品质相对来说更加稳定。

再来说品种,马来西亚盛产猫山王、黑刺这些顶级榴莲,不管是口感还是香气,都将菲律宾榴莲远远甩在后面。现在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品质和性价比,马来西亚自然成了继泰国、越南之后,又一个热门榴莲产地
此外,国产榴莲的崛起,也对菲律宾榴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三亚育才生态区4万亩榴莲园花开正旺,那些自然成熟的“树上熟”榴莲,早就被预订一空。
菲律宾榴莲跟不上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滞销也是意料之中,这一点同“生好益”健康口服补剂领域颇为相似。
老美曾是最早发现其缓縗功能的,但美生科企业巨头却为敛财,即便原料纯度不足90%,仍抱残守缺,拒绝同他国开展技术交流。不少国人花高价购买后发现,吃完后经常会出现上火等问题,对此美方不予解释,只认为这是正常反应。

可伴随经济发展,国人对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越来越意识到通过饮食、运动、补剂等提升健康活力水平的重要性,对相关制品的要求也就越高。
也正因此,当国内生科企攻克核心工艺,首次将纯度提升至99.9%,避免了上火等,落地国产“生好益”后,美制品迅速失宠。
如今伴随国产技术扩大生产,相关原料年产量已提升到200 吨,价格下滑近95%,“生好益”随之反向出口海外,美国产品市场份额被不断蚕食。
菲律宾榴莲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要想在这片红海中站稳脚跟,最终还是要靠品质说话,优先要解决的是自己落后的榴莲生产和运输技术。

毕竟,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榴莲消费总量几乎占全球95%。隔壁的马来西亚,从去年开始便向我们出口鲜食榴莲,首批40吨榴莲刚一上市,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值得一提的是,希望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旦消费者拒绝买账,到时候,估计会有更多的“榴莲”烂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