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视觉中国/图
2025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季度例会。会议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连续实施了14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样一系列政策信号,意味着什么?货币政策的调整会为经济带来怎样的改变?
为此,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他长期从事公司金融领域研究。202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田轩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
“择机降准降息”
南方周末:央行表示将择机降准降息,“择机”将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田轩:在经济增长动能减弱,或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紧张时,降准、降息(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是央行的重要政策选项,以加大宽松力度,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济活力。
在时机的选择上,需要平衡内外部经济环境,包括通胀水平、就业状况、房地产、资金空转问题等内部因素,以及资本外流、汇率波动压力等外部因素。还要考虑之前已出台政策的效果和累积效应,避免过度宽松引发通胀风险,并避免降息带来的息差缩窄,对银行经营造成过大压力。
南方周末: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立场是支持性的?
田轩:支持性的货币政策是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或市场流动性紧张时,通过灵活使用降准、降息、公开市场操作、结构性工具等一系列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足,降低融资成本、增加信贷供给等,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激发市场需求与活力,支持经济增长。
同时,支持性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保持物价水平的合理稳定。此外,需要强化政策协同,确保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互配合,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有效平衡。
南方周末: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当下应如何更好地相互配合?
田轩:要增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优化政策制定者之间,以及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增强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此外,建立政策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提高政策评估的准确性和透明度。
接下来,要建立政策目标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效果的反馈,适时调整政策目标,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各自的优势,增强互补性,并寻求更有效的结构性工具,精准滴灌,支持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
南方周末:2025 年,货币政策工具箱中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
田轩:总量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具体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国债买卖等对市场流动性和信贷总量进行宏观调控。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通过创新性工具如再贷款和再贴现,引导金融机构定向支持国家战略领域和薄弱环节,如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涉农领域、小微企业等。通过创新消费信贷支持工具、优化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促进消费提振,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运行。
此外,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如逆周期资本缓冲、动态拨备、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市场变化。
“保持物价处于合理水平”
南方周末:央行对物价的表述,为什么从“保持物价总体稳定”变为“保持物价处于合理水平”?
田轩:这一变化体现了货币政策在目标设定上更加细致和精准。“保持物价总体稳定”相对宽泛,“保持物价处于合理水平”不仅要求物价稳定,还关注是否处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强调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避免过高或过低。
新的表述也是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和复杂内外部环境的一种策略,为央行提供了更多和更加灵活的政策工具。
南方周末:有观点认为,中国应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之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田轩: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资产价格确实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并可能通过财富效应、融资渠道等途径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目标,意味着央行需要在资产价格波动与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传统政策目标之间,进行有效权衡,会使政策制定变得更加多元与复杂。
资产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市场情绪、信息不对称等,难以通过货币政策直接调控。此外,还可能因为无法准确预测和调控资产价格,加之不完善的管理工具、不成熟的管理方式等因素,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转。
因此,我认为需谨慎对待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之中的提议。未来,可以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动态,并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间接影响资产价格,防范金融风险。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当前的国债收益率及其未来走向?
田轩:当前,国债收益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下行后,进入震荡区间。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受到经济复苏预期及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央行保持“择机降准降息”节奏,主要通过结构性工具进行市场净投放等举措,市场对降息预期有所降低。
同时,受到股市波动和外围市场不确定性影响,短期内国债收益率可能保持震荡格局,且可能出现振幅进一步扩大的现象。长期来看,随着经济逐步回暖,国债收益率或呈现缓慢上行趋势,整体波动幅度也将趋于收敛。
南方周末: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上提出,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债市运行情况。如何理解国债收益率下行与宏观审慎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
田轩:这是一种较为微妙的互动关系。国债收益率下行,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投资者情绪等因素影响,也反映了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和对风险的评估。国债收益率下行也可能引发潜在的市场风险,如过度投机、加杠杆、市场波动性增加等。
宏观审慎防范风险,就是要通过宏观审慎管理来监测、识别和应对潜在的市场风险。当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时,央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减少市场波动,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
南方周末:怎样理解近期的人民币汇率表现?
田轩:近期,人民币汇率呈现波动上行趋势,显示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市场预期改善,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增强。同时,美元指数走弱推动了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过,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等潜在风险,将持续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显得尤为重要。它体现了中国对人民币汇率管理的稳健态度,目的是为国内外经济主体提供稳定的预期和环境。
但并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固定不变,而是将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国内外经济形势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择机降准降息,调节市场流动性;完善动态调节机制,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加强外汇市场监管,适时适度地干预外汇市场,确保汇率在合理范围内波动等。
南方周末记者 吴超
责编 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