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一座斑驳的老屋里,总会有一位已年过八旬的老人拿着书本,聚精会神地翻阅,他就是被街坊笑称为“书痴老程头”的程超久。作为目前小镇上最年长的一位读书人,他用半世纪不变的阅读习惯,将柴米油盐的日子过成了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读书让自己找到了一生的快乐:“翻一页书,人好像就年轻一回。”
黄土墙里藏着的“书院”
小镇的清晨在乡村的宁静里透着几分市井的繁忙。穿过古朴的街道,沿着黄土泥墙的老屋壁拐角而进,推门而入,一处小院沐浴着晨光,今年81岁的程超久老人坐在院落中,手中捧着一本诗书,旁边放着一杯清茶,老人一天最惬意的阅读时光便从这里开始了。

与其说小院,还不如说陋室,程超久与老伴在这个屋檐下,几十年光阴一晃而过,从青丝的男耕女织到华发的相濡以沫,不变的是每天周而复始的柴米油盐。如今,儿女早已成家立业在其他地方生活,只剩老屋相伴,安放着夫妻二人的身心留守于此,抵挡着岁月风霜,直至耄耋之年,生活还要继续走下去。院里墙体风化,石缸斑驳,门楣已经看不出最初的颜色。家中老旧的物件,甚至连一本书都是经历了重复的翻阅,积淀出厚厚的书香,丰盈着春夏秋冬。
程超久老人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门外的草长莺飞是新的,院里的花开花落是新的,每天的劳作是新的,自己的精神头是新的,就连细品的那本老书都是温故而知新的。
街坊笑称老程头家是“姚关镇最小书院”,常有孩子扒着门框听“程爷爷”讲历史故事。老人总是摆摆手说:“我就是个种过地的老倌,书里说的才是真学问。”
半个多世纪的勾勾画画
身居陋室,腹有诗书,陋室不陋,孕育出程超久老人豁达、开朗、乐观的性格,彰显着饱满的青春和热情。
程超久是小镇里年龄最大的“读书人”,在左邻右舍间有较高的人气,大家以他为榜样,小小的陋室偶尔也会门庭若市,书友们喜欢找他品学论道,孩子们喜欢听他讲故事,大有几分谈笑有鸿儒的热闹。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程老”。每逢此时,他都会哈哈一笑说:“都是老农民,别太严肃了,你们喊我老程头就行。”

少年夫妻老来伴,沧海桑田几十载,年轻时同甘共苦,耄耋之年也是各有所乐。每天清晨,老伴都会去赶早街,卖自家地里的青绿小菜,小菜不打药,正儿八经的无公害蔬菜,在享受着劳作乐趣的同时还能贴补一点家用。家里更多的时间留给程超久,每天早起洗漱之后,清扫院落,伸展一下身体,呼吸几口清新空气,然后沏上一杯热茶,开始读书看报。老人喜欢看历史、文学方面的书籍,书面上圈圈点点、勾勾画画,遇到读着上口的文章,总要把它剪下来,修订成册,以便于自己随时翻阅。
银发老人的“养生秘籍”
没有特定的书架,家里的桌柜就用来藏书,特别是《施甸文化》《姚关镇志》这两本书所摆放的位置比较醒目,这些书籍是老人的财产,是他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据程超久老人介绍,他年少时曾吃过不少苦,在如今国泰民安的大环境下,老人对生活充满热爱,饱含浓郁的乡土情怀,出生于此,落叶归根也在此,一生一世皆如此。
程超久老人常说,由于自己学识有限,没有能力写上只言片语,所幸家乡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人才辈出,尽自己所能书写着家乡的人文历史,让他感受到了文脉的薪火相传,留住了文学之外游子心中的乡愁。在老人的眼里,这是一种以文会友的存在,通过文字与之神交,朋友不在年龄大小,不在身份差异,对于朋友的“馈赠”,他总会小心翼翼地珍藏。
程超久老人说自己读的书不多,贵在温故而知新。他最珍爱镇里编撰的《姚关镇志》,书中记载的每处地名都能引出段往事。他说,年过耄耋后,自己早已看透生老病死,对人生的归宿看得很开,物质愿望已经归零,只有精神上的追求锲而不舍。
“读书人永远都不怕老。”夕阳西沉,程超久老人又在院中摊开书本。风吹起他的银发,背影看上去仿佛是个伏案少年。“自己的儿女不在身边,读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品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就感觉有众多好友陪伴着自己。”程超久笑着说。
“翻开一页诗书,顿时书香弥漫、灵魂通透、充满活力。”是的,正如老人所说,读书已成为他生命中最清淡的养生,对于一个喜爱阅读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美好的。
开屏新闻记者 崔敏 通讯员 张天理 摄影报道
一审 孙琴霞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