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上长出来的“冰激凌”,啥滋味?好吃不?
打开杯盖,撕掉封膜,一个又圆又大的柿子呈现在记者眼前,橙黄色的表面结着薄薄的白霜,用附带的勺子挖着吃,果肉冻成的细细冰沙入口即化,甜甜的、凉凉的,就像在吃冰激凌。
这就是保定冰柿——一款2024年一面市就热销的新晋网红美食。今年“五一”假期,保定冰柿更是火爆,和驴肉火烧、牛肉罩饼、“素颜”鱼香肉丝一起被誉为保定“美食四件套”。
小红书上,众多用户发图片、视频赞美“保定冰柿”,并附上自己的“种草”感受。“这个冰柿子真好吃,冷冻拿出来化个十多分钟那种半沙不沙的状态、浓郁的柿子味,很幸福。”“吃完很爽,夏天可以囤几个。”
保定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磨盘柿产区,全市种植面积27.8万亩,总产量常年保持在20亿枚50万吨左右。
曾经一斤鲜果最高售价不到一元,如今一枚冰柿最低售价近十元。从“伤心果”到“黄金果”,是谁发现了其中的商机,让保定磨盘柿迎来新的转机。

4月25日,保定沃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在冰柿加工车间生产冰柿产品。 河北日报记者 张昊摄
转机——
两位新农人孜孜以求用技术创新打破“保鲜魔咒”
保定磨盘柿浴冰重生的故事里,易县的两位新农人是关键角色。
易县磨盘柿是国家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种植面积达11.3万亩,年产量约25万吨。明清时期,“易州贡柿”闻名遐迩。
4月25日上午,我们见到了其中一位主角——易县高村中易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易县柿柿如意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永旺。
王永旺今年46岁,网名叫“大胡子王社长”。人如其名,一脸胡子,相貌憨厚。
“我与柿子的甜蜜‘拉扯’,有十多年了。”他说。
2010年,王永旺返乡创办合作社。他开过榨油坊,种过药材、辣椒,卖过石磨面粉……一次次创业,一次次失败。
“2013年,我来回反思,觉得还是要从当地特色资源上做文章,那一年我们组织了柿子分社,专业推进易水河清汤蜜柿的品牌打造。”王永旺说。
柿子醋、柿子酒、柿叶茶、柿霜膏……一个个产品开发出来,销售却始终不温不火。很多人劝他放弃柿子这个产业。
“柿子是不怕冻的水果,何不从此着手呢?”王永旺眼前一亮,带领团队开始了试验。
速冻锁鲜,冰晶迅速形成,细胞破损率小于5%,最大限度保留柿子营养;
靶向脱涩,通过温控技术,单宁降解率达98.7%,有效去除柿子涩味;
…………
冰柿可以量产了,但怎么推向市场呢?
“以前我卖过鲜柿子,有顾客反映说吃软柿弄得两手都是汁,可不雅观了。”王永旺说,由此他们想到,把整个冻柿子放进杯子里,像杯装冰激凌一样用勺子挖着吃,让吃柿子变成一件优雅的事。
2024年8月,王永旺带着1500枚冰柿到上海参加冷链食品展览会,一下子签了7个省级代理,连很多老外尝了都直夸“Delicious”(美味)。
4月25日下午,从易县县城出发,车辆行驶一个小时后,我们来到易县独乐乡中独乐村,见到故事的另一位主角——保定沃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郭子龙。
他刚刚从天津赶回来,一脸疲惫中带着喜悦,“早上六点多就出发了,到天津跟一个代理商签了协议。明天上午我还要去保定跟一家公司签合作协议。”
39岁的郭子龙看起来十分老成。“我十多岁就开始做水果生意了。”郭子龙说,以前柿子90%以上以鲜果销售,一斤仅卖几毛钱。近十年因为效益低下,一些柿树被砍伐或荒废,传统柿子产业面临寒冬,公司研发冰柿的初衷,就是想延长售卖期,增加附加值。
2018年,郭子龙带着团队与河北农大等高校合作,尝试用冷冻技术延长柿子保质期。然而,冻温稍高则口感软烂,稍低则冰晶破坏纤维。
转机出现在2021年。科研团队发现,柿子细胞壁在一定的温度区间会形成均匀微晶。他们据此研发出“梯度降温法”,最终将误差锁定在正负0.5℃。
“如今靠‘冻’技术,附加值翻了几倍!”郭子龙捧起一杯冰柿,语气里满是自豪。
2024年,沃隆农业与国内柿子加工企业巨头——陕西富平大方天玺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共同推进冰柿项目落地。
沃隆农业1500平方米冷库中,橙黄透亮的大柿子们整整齐齐摆放在一摞摞塑料筐中,正在经历它们的蜕变之旅。紧临的十万级无菌生产车间内,工人娴熟地给脱涩糖化的柿子去蒂去皮。经过十几道工序,柿子们变身杯装冰激凌,踏上冷链运输车,抵达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城市,成为跳跃在消费者舌尖上的独特美食。
“应季果全年尝鲜,厂里每天都在赶订单。”郭子龙说,现在产能跟不上,他最迫切的愿望是升级。
升级——
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推动“甜蜜产业”成长
沃隆农业研发车间内,一台自动去皮机锃光瓦亮,工作人员正在反复调试。
“这台去皮机是我们和保定一家公司共同研发的,光前期研发费用就投入一百多万元。”沃隆农业技术总监郭伟告诉记者,因为市面上没有冰柿去皮机,公司只能采用人工去皮。如今自动去皮机即将投入使用,发明专利也正在走流程,“人工去皮人均每天只能生产120枚,自动去皮机一小时就能生产500枚。”
为了提高生产自动化,沃隆农业投入大量经费搞研发。“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投入500万元,今年计划上4条线,压力不小。”郭伟说。
压力大,不用怕,因为有政府支持托底。
“去年,易县统筹衔接资金500余万元,扶持沃隆农业和柿柿如意两家企业升级加工工艺。今年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易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何术国说。
针对中小微企业缺资金、缺土地、融资难问题,易县创新推出共享商业化模式,今年将在经济开发区高标准建设190亩农副产品加工共享工厂。一期项目已申请1.34亿专债资金,建设40亩标准化共享生产车间、冷库、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并配备电商直播基地和物流配套设施。同时整合资金2800余万元,购置共享化冰柿生产加工全自动设备。项目预计十月投产,届时可大幅降低企业基建、设备购置等负担。
保定冰柿在不改变果实外形、不破坏营养价值、不添加其他物质的前提下,实现了农产品的创新升级,2024年获评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但也面临品牌知名度不高、龙头企业偏少、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
政策加力。《保定市柿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2024年保定市柿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保定冰柿品牌培育推广营销方案》密集出台,强化顶层设计。
确保品质。该市启动《保定优质磨盘柿生产技术规程》《保定冰柿团体标准》《保定冰柿食品安全标准》等系列规范性标准制定工作。
…………
“从市里到县里,都这么重视冰柿产业,我的信心更足了!”王永旺说,在农村摸爬滚打十多年,他最大的追求是带大家增收。
增收——
让更多乡亲尝到“黄金果”的甜蜜
2023年,河北省农业农村厅首次评选河北省新产业新业态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王永旺的易县高村中易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
王永旺的合作社目前有社员550多人。采访中,他一边让记者看照片,一边高兴地介绍:“这张是第十三届社员代表大会,这张是合作社中秋座谈会……”
“柿子浑身都是宝,下一步我们会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建立合作,在产品研发深度上下功夫,让柿子产业带动更多乡亲加入进来。”王永旺说。
4月25日下午五点半,下班时间到了。
沃隆农业员工韩志花停下手头的工作,按流程脱掉无尘帽、无尘衣以及鞋套,走出车间准备回家。
60岁的韩志花是中独乐村村民,家里有八口人。她在公司里做削皮工,一天工作八小时收入100元。
“我家有400棵柿树,往年柿子便宜,柿子树租给别人,每年收租金1200元。去年冰柿火了,鲜果的价格也涨到了一块五一斤,我家400棵柿树产量两万斤,按去年的价格,能收入三万元哩。今年我准备把柿树收回来自己种。”韩志花乐呵呵地说。
“随着冰柿产业发展,市场对果源需求量快速增长,合作社将把柿树在果园的占比从50%逐渐提升到75%。”易县亚凯果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凯指着郁郁葱葱的柿树林告诉记者。
农民的积极性上来了,可是怎么管理养护好柿树呢?
保定市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王伟华介绍,市里将推进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等院校机构,在柿子标准化示范园、柿子主产县(区)分别设立博士农场、柿子产业试验站,在柿子专业合作社(专业村)建立首席专家包联制度。发挥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定期进村入园开展指导。建立土专家培育机制,充分利用市、县农广校的职能优势,开展柿子产业高素质农民培育,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磨盘柿产业发展,提升全市柿农整体管理水平。
“今年预计生产3000万枚,产值实现三个亿。市里已经明确,将保定冰柿作为区域核心品牌打造,力争做成百亿级产业。”王伟华说。
我们仿佛看见,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大伙儿的日子像柿子一样红火。
(河北日报记者 霍晓丽 李保健 寇国莹)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