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同仁,2025年5月的全院CMI值(病例组合指数)达到1.121,在全疆29家三级综合医院排名第4。”近日,上海援疆医疗微信群里的一条信息引发大家的关注。这条信息的发布者,是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唐峰。
去年10月,唐峰作为第十一批第二期上海援疆医疗队的一员,来到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喀什二院”),担任院长助理、医疗运营部主任,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之旅。在喀什的每个月甚至每一天,唐峰都紧盯医院医疗运营数据。他用半年时间让喀什二院的CMI值从全疆排名第8跃升至第4。
开拓门诊新模式,激活诊疗新动能
初到喀什二院,唐峰面对的是CMI值1.02、全疆排名第8的现状。经过初步调研,他向第十一批上海援疆医疗队领队、喀什二院院长陈尉华汇报了自己的想法。陈尉华院长的那句“只要认为是有利于喀什二院发展的工作就放心大胆去干”,给了唐峰莫大的信心和动力。于是,他决定从门诊运营入手,逐步改善医疗运营数据。
门诊是医院服务患者的前沿阵地,也是提升医疗运营数据的关键起点。他利用援疆专家的专业优势,引入多学科诊疗模式,为门诊注入活力。
内镜术前麻醉评估门诊的开设,让麻醉科提前介入全麻内镜的评估过程,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和纠纷的发生,为患者的安全加上了一道“防护网”。消化科和普外科的胃肠道肿瘤MDT门诊,实现了两个科室病患资源的互通,让患者不再在科室间辗转等待,大大提升了就医效率。运动医学和中医推拿联合门诊的设立,打通了疾病治疗的前端与后端。运动损伤患者既能通过推拿减轻病痛、提高术后康复效果,又能借助外科手术解决推拿无法攻克的难题。这些创新举措提高了门诊患者满意度。
提升运营效率,助推CMI值攀升
在与陈尉华院长的多次交流中,唐峰明确了提升医院CMI最有效的方式——提升疑难手术能力。
为此,他召集医疗运营部、护理部、麻醉手术中心和相关外科科室,展开充分调研,确定了合理的首台开台时间,并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办法。有了明确的规则,大家照章办事、有章可循,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唐峰深谙此道,且坚持从细微处抓起。晨交班作为每个科室最基本的日常工作,是一天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他组织全院临床科室开展晨交班大比拼,先从规章制度上规范临床科室的基本医疗行为,再从评比中发现各科室的亮点与不足,最后总结优点、指出缺点。正是这样从小事抓起,才确保了医疗运营的顺畅进行。
坚守初心使命引入前沿医疗技术
唐峰的工作不止于医疗运营部。作为一名援疆医生,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援疆医者初心。来自上海市肺科医院的他,还是一名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半年里,他不仅致力于将先进的医疗理念带到喀什,更渴望把前沿的医疗诊疗技术留在这片土地。
经过唐峰与后方医院的持续沟通,今年5月,全球首例5G远程支气管镜机器人染色定位手术在喀什二院成功开展。该手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对肺内磨玻璃结节进行术前精准定位,减少了术前穿刺定位带来的不良损伤,借助支气管镜机器人磁导航技术操作,更稳定且定位更精准。跨越5000公里的5G传输,让上海的优质医疗技术直达万里之外的边疆,使当地患者足不出喀什就能享受到上海优质医疗服务。
这在唐峰看来,远程会诊平台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平台快速整合多学科优势医疗资源,让医生看得更远、更广阔;而5G远程机器人则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让医生的手伸得更长,让患者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这不仅是“上海技术,喀什应用”的生动实践,更是新质生产力在医疗领域的精彩展现。
在半年的援疆时光中,唐峰用一件件看似琐碎的工作,串联起喀什二院医疗运营提升的轨迹。他既是医院运营的“操盘手”,又是技术传承的“播种人”。在援疆路上,以实干与担当,为喀什二院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边疆医疗事业的进步贡献了上海力量。
原标题:《援疆半年,CMI值从全疆第8跃升至第4》
栏目主编:范兵
来源:作者:文汇报 沈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