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请进来+走出去” 馆校双向联动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08:32:00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学生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开展主题学习活动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西安市多所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双向联动模式,掀起文博教育创新热潮。从柴窑千年窑火走进校园课堂,到学生探秘考古现场触摸历史温度,一场场沉浸式文化体验打破“馆校围墙”,以文物为载体打造移动思政课堂,让沉睡的文明基因焕发现代活力,为文化自信培育提供鲜活育人场景。

  博物馆进校园 让文物“活”起来

  “这可不是普通茶壶,它藏着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只见西安柴窑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学武手持倒流壶,随着清水从壶底注入却滴水不漏的演示,现场爆发出阵阵惊叹声。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王学武受邀走进西安滨河学校小学部,为该校六年级学生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陶瓷文化课。

  从柴窑的起源到发展,从烧制工艺到艺术价值,王学武用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们领略到了中国瓷器文化的深厚底蕴。随着一件件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展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柴窑特点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学生们仿佛见到了千年前工匠们的鬼斧神工,现场惊叹声此起彼伏。

  沉浸式体验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素白瓷胎如同等待书写的时光卷轴,学生们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画笔在素白的瓷胎上勾画心中所想,亲手体验素胎贴画。

  “柴窑为什么这么珍贵?”“古代瓷器的烧制温度是多少?”互动环节,一个个充满童趣又极具思考性的问题不断抛出,王学武耐心地一一解答,学生们专注聆听,频频举手提问,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5月15日,西安半坡博物馆精心打造的“我从远古来”教育课程走进西安高新区第三十八小学和迪分校,为全校2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史前文化沉浸式体验。活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动画、互动讲解、角色扮演、文物复仿制品展示、动手实践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们“穿越”回半坡时代,亲身感受史前文明的魅力。

  活动中,博物馆工作人员以一件件珍贵的考古发现为钥匙,为学生们徐徐打开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画卷。原始狩猎、史前建筑探秘、尖底瓶打水、钻木取火……通过一个个情境,师生们完成了从旁观者到文明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原始服装秀”上,学生们用麻布、骨饰、贝壳等材料,设计出狩猎装、祭祀服、部落时尚造型,在T台秀上各显风采,将活动推向高潮,在角色扮演中体验远古先民的生存智慧。

  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进校园活动,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历史、探索文化的种子。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惊叹:“原来历史可以这么有趣!”

  走进博物馆 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课”

  为深化学生对陕西历史文化的了解,对中国考古学的认知,西安高新第一中学近日组织高一年级部分学生赴陕西考古博物馆开展了主题学习活动,带领学生探寻中华文明起源,感受考古工作魅力。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依次参观了三大主题展厅,系统了解了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历程、陕西地区文明发展的轨迹。在互动体验区,同学们亲手触摸经过特殊处理的历代瓷器碎片,从粗糙的原始瓷片到光洁的秘色瓷残件,指尖传来的触感真切体会到制瓷工艺的演进历程。 “我们触摸的不只是瓷器,更是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这种沉浸式的考古体验,让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雷官斌介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发现是最生动的教材。这次活动是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实践。当孩子们凝视着千年前的遗存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是考古工作者严谨踏实的作风,是陕西学子讲好乡土故事的文化自信,是青年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据了解,此次“行走的人文历史课堂”考古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将完成专题考察报告,优秀作品将在校园文化节展出。学校将持续深化与文博机构的合作,开发更多特色课程,让青少年在学习历史中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文/记者 程静 图/受访学校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