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甘肃省出台措施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09:26:00    

中国甘肃网5月7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近日,甘肃省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围绕打通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良性循环的痛点与堵点,同轨同向发力,同步同质改革。《措施》明确提出,力争到2030年底,甘肃拥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流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若干领域特色领域拥有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措施》的发布旨在通过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深度融合与共同驱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关键支撑。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反哺”科研攻关机制

《措施》提出,将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对高校进行分类推进,鼓励理、工、农、医等高校在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超常布局新工科、新农科等专业。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推动学科资源、人才队伍、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的耦合联动,组建“核心学科+创新团队+交叉型研究机构”创新共同体,让教育科技人才凝聚合力,释放爆发力。

《措施》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谋求突破,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基础原理、底层技术类攻关任务开展联合攻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推动成果转化。“省科技厅将突出科技计划项目市场应用导向,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同设计同考核。”据了解,省科技厅将牵头相关部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反哺”科研攻关机制,鼓励高校院所“先试用后付费”的形式,让中小微企业吃到成果转化“蛋糕”。

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基金”

建设一批“校中厂”“厂中校”

《措施》提出,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基金”,与在甘高校院所开展委托培养,建设一批“校中厂”“厂中校”,让“新八级工”制度有望为企业内生动力注入“强心剂”。同时,引导高校院所聘请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实地开展融合育人,让企业“反哺”高校院所。同时,在应用类重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评审等环节多让企业专家“把脉问诊”,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让订单式研发、转化和服务更加“掷地有声”。为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措施》提出,2025年,省科技评估(咨询)技术专家库中,省内企业专家数量将达到1000人以上,企业牵头或成为主要参与单位的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超过75%。

2025年,省本级列支1.5亿元

国有资本收益支持科技创新

据悉,2025年,企业创新发展喜迎一大批政策“礼包”。《措施》明确,2025年,省本级列支1.5亿元国有资本收益支持科技创新,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原创性、基础性、前瞻性研发投入。引导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国有企业实施工资总额预算内单独管理,不与经济效益至指标挂钩。同时,探索支持国有企业面向高层次人才团队实施分红激励、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激励措施,探索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市场化薪酬制度。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加持,2025年力争实现国有企业重点行业研发人员比例达到7%。

建立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机制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差异化支持

为统筹解决全省重大科技问题,《措施》提出建立科技创新资源统筹机制,推动省级科技计划与部门、市县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技资金协同联动。2025年,省科技厅将牵头出台改进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措施、试点支持高层次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建立创新型甘肃建设指标体系及监测评价、监督检查制度等,优化省级科技计划的同时,规划相关指标统计调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科技资源聚集地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科技支行,开展差异化支持政策。

支持开展“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等

新型人才使用模式

《措施》支持开展“科技副总”“产业教授”“科技专员”等新的人才使用模式。据省科技厅介绍,2025年,全省将选派100名科技专业人才驻企帮企,服务生产。柔性引进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20人以上,省属重点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200人以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可不受学历和资历的限制破格晋升。”省科技厅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措施》将优化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标准,赋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真正做到为人才设身处地着想、为创新创业松绑。

(本文系由市科技局支持、《兰州晚报》开设的“创新领航”专栏第115期。)

来源:兰州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