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25日所在的周为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2025年第十七届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的主题是“体检查甲功、健康早掌控”。5月20日,多位业内专家相聚北京,围绕甲状腺筛查、健康科普宣教等话题展开交流。专家们建议公众增强甲状腺疾病筛查意识,主动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及早发现、治疗甲状腺疾病,并呼吁社会广泛传播甲状腺健康知识,协同构筑甲状腺疾病防治墙。

第十七届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交流现场。
科学认知疾病 多措并举守护健康“生命腺”
甲状腺素来有健康“生命腺”之称,其功能异常会影响到多个器官、系统的正常运转。科学认知甲状腺疾病,了解甲状腺疾病的防治路径与干预策略,成为公众拥抱健康生活的关键前提。
在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看来,甲状腺疾病不仅自身属于慢性病的一种,其发作还可能引起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其他慢性病,加强甲状腺疾病防控意义深远。她建议,以防、筛、诊、治、康推进开展甲状腺疾病防控,并期待以现代技术应用、健康知识普及、筛查体检管理等多手段、多渠道,共同维护甲状腺健康。“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日臻完善,这将有助于为开展甲状腺疾病等各类慢病的预防诊疗工作提质增效”。
“由于甲状腺疾病具有高患病率、低知晓率和低治疗率的特点,做好预防筛查、加强公众教育,对提升整体防治水平至关重要。”中华预防医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忠艳说,当出现一些症状时,应注意排查是否为甲状腺疾病。她举例说:“甲状腺结构改变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影响呼吸或吞咽;甲减会出现畏寒、乏力、嗜睡等症状,而甲亢则导致易怒、烦躁、失眠等。要做好疾病检测,防患于未然”。
“碘是人体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也是影响甲状腺健康的重要因素,碘缺乏或碘过量都有可能引发甲状腺疾病。坚持食盐加碘、科学补碘是保护甲状腺健康的重要路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名誉主委、亚大地区甲状腺学会副主席滕卫平介绍,自我国推行食盐加碘以来,碘摄入量及时调整,甲亢、临床甲减等相关患病率普遍下降。他建议:“妊娠妇女应合理摄入碘营养,在孕检时对甲状腺进行着重检测,降低出现亚临床甲减和低甲状腺激素血症的风险”。
由于大部分甲状腺疾病是终身性疾病,为有效控制病情,单忠艳建议“甲友们”“内外兼修”做好终身管理:“外”是指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科学碘摄入等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病情,谨遵医嘱坚持按时按量服药,不随意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进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维持激素水平稳定;“内”则意味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对疾病和长期用药的误区与恐惧,增强治疗信心,并及时寻求心理疏导。
加强甲功筛查 健康关口前移精准管理疾病
注重日常体检中的甲功筛查检测,成为公众及早预防疾病、降低发病危害、避免贻误病情的必要措施。
针对甲状腺疾病在功能异常和结构异常的具体表现,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学分会顾问、前主任委员房居高分别给出筛查建议:“反映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的指标是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激素(T3、T4),可通过抽静脉血来化验检查;检测甲状腺结构可采取触诊和B超,发现甲状腺结节不必恐慌,大部分结节是良性腺瘤样结节或囊肿,应做好随访检查。”在做好定期筛查的同时,他认为,还应该培养良好的日常习惯、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减少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碘摄入异常等情况出现,更全面、科学地管理甲状腺健康。
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分会常委刘莉说:“甲功筛查是重要的健康体检常规必检项目,为甲功异常人群的早发现、早干预提供了机会。甲状腺功能检测的指标包含总甲状腺激素(TT4、T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FT3)、促甲状腺激素(TSH),其中TSH是判断甲状腺功能状态的最早期指标,建议在健康体检中将TSH作为评估甲状腺功能状态的第一指标,对于甲减及甲亢患者可在TSH基础上增加甲状腺激素进行疾病鉴别”。
“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康复管理是需要终身践行的‘必修课’。”房居高提示,术后患者要密切关注TSH的水平,因其会刺激残留在甲状腺组织上的癌细胞生长,所以大多数患者需要定期随访,同时根据医嘱服用左甲状腺素,弥补术后甲状腺激素的缺乏,维持身体正常代谢。“每次复查都是‘健康小考’,目的在于配合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动态调整管理策略,及时预警、排除风险,因此患者需理性对待,不必过度焦虑、紧张”。
丰富科普矩阵 创新传播路径做好“长效处方”
普及甲状腺健康知识,既要确保形式丰富、内容专业,还应借力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育,联动多方力量,协同织密全民健康的认知“防护网”。
围绕健康科普,中华预防医学会甲状腺疾病防治专委会开展了诸多尝试。单忠艳介绍说:“专委会开展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义诊等各类活动,突出甲功筛查、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将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梳理编写成专家指导建议和科普问答,补充基层科普资源;参与各类甲状腺科普比赛,不断创新科普形式和内容;对基层医生开展甲状腺疾病教育,并提升其筛查诊疗能力,让患者早发现、早诊疗、早获益。”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林岩松认为,开展科普工作对临床医生具有多重意义,“通过开展‘去甲存真’活动我们发现,科普创作有助于医生聚焦患者常见问题,从而易化临床诊疗、提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青年医生梯队建设,提升医患沟通能力,优化患者就医体验”。她提倡创作健康科普时,既要做到内容深入浅出、新颖实用,还需确保科学、专业、准确,“当前AI已成为很多人寻求健康知识的途径,但建议大家对其所生成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实效性等持客观态度,避免被误导。此外AI只能普及基础知识,不具备医生从医经验和疾病洞察力,也无法展开医患沟通,不能代替临床诊疗,仍需请医生进行专业诊断”。
就AI为何会产生错误的信息,脉络洞察创始人卢文庆认为原因在于AI大模型的知识更新速度与医学的进展速度没有同步。“AI大模型的本质是预设知识的概率,随着新的医学知识和新的治疗方式不断出现,大模型的数据储备也要同频更新,可以多方合作研发医学知识库类的工具,使AI更快速、准确地输出科普内容”。同时他建议患者理性面对AI,最终还应以医生给的治疗方案为准。
“默克专注医药健康、生命科学和电子科技领域,在为中国患者提供多元医疗服务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围绕健康科普传播展开探索。”默克中国医药健康副总裁、医学事务负责人毛京梅介绍,默克运用多渠道发布甲状腺科普内容,以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方式,助力提高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她还认为数字化在开展科普传播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默克医学部于今年成立了数字化医学顾问项目组,通过搭建AI大模型平台,挖掘人工智能在科普创新中的运用,以期为提升全民甲状腺健康水平、改善患者服务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