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新闻记者 易弋力
近日,拼多多、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多家主流平台宣布对“仅退款”规则进行调整,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平台不再主动介入。这标志着曾在电商行业引发诸多争议的“仅退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哪些深层次的因素促使各大电商平台集体决定全面取消 “仅退款”?4月25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进行了解读。
盘和林罗列了几大因素:
一、政策面对内卷式竞争的整治态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对“内卷式竞争进行综合整治”,“仅退款”是导致电商平台商家内卷式竞争的几个因素之一,仅退款的本质就是牺牲部分商家利益来讨好消费者。仅退款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导致“柠檬市场”,或者次品市场,仅退款一定程度上导致买卖双方互不信任,而缺乏互信的结果就是卖方只卖便宜货,因为对卖家来说,便宜货能够减少自己的损失,而买家只能买到便宜货,长此以往,便宜货就淘汰了品牌,品质商品。所以,政策面对“仅退款”非常重视,将其归入内卷式竞争治理的范畴,而从平台出发,为了规避合规风险,很多平台就将“仅退款”取消,这既是响应政策号召,也是为了规避未来可能到来的“合规整治风险”,更是为了修复和商家,尤其是品质品牌商家的关系。
二、电商平台也想提高平台的用户调性,增强电商平台品质,实现高质量发展。前面说了,仅退款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导致电商平台买卖双方缺乏互信,有了仅退款,商家只卖便宜货,万一遇到用户用仅退款薅羊毛就能减少损失,买家只能买到便宜货,这样,整个电商平台的质量,格调就下降了,从而导致大家产生刻板印象,认为该平台上都是便宜货,不会有好货出售。平台也不愿意这种刻板印象长期存在。所以,取消仅退款也是为了提高平台调性。
三、 取消仅退款不能减少纠纷,但能够让纠纷处理更加精细化。取消仅退款说明电商平台未来将更多精力花在售后上,相比于其他售后处理方式,仅退款其实是对“售后”服务要求的简单化,消费纠纷是复杂的,可能是商家错,可能是消费者错,所以,仅退款这种简单粗暴的售后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平台处理纠纷方式,大家反对的不是“仅退款”,反对的是不加区分的“仅退款”一刀切处理方式。这个世界上任何交易都应该是平台互惠,相互受益的,一刀切的偏向于其中一方,这种做法本就不合理。
从 “商家包邮”“7 天无理由退货” 到 “仅退款”,电商行业规则不断探索和调整。这些规则的演变反映了电商行业发展的哪些规律?此次 “仅退款” 的取消又将为后续行业规则的制定带来哪些启示?
盘和林表示,这说明了中国电商行业已经迎来全方位的“买方市场”,其实,电商平台很难做到不偏不倚,由于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异常强大,很多产业的产能供大于求,导致卖方的话语权越来越弱,平台作为中间方,在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很难做到公平公允,而是天然的倾向于消费者。而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需要对此做出改变。因为长此以往,中国电商行业内卷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企业投资回报率低,赚不到钱,打工人的收入就受影响,打工人收入不足,购买力就上不去,而购买力上不去就会导致廉价商品成为市场主流,消费升级无法实现,又反过来影响企业投资回报率。
“此次取消仅退款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社会未来要通过精细化替代粗放式。所谓模式创新,也是多种多样的,仅退款是一种模式创新,但它是粗放式的模式创新,是一刀切的做法,由于过于粗放,最终导致了很多问题。而取消仅退款可能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要求电商平台对售后客服进行精细化改造,这个改造主要通过平台赋权和平台数字赋能来实现。”盘和林表示,取消仅退款的第二大启示,就是中国社会正在努力从规模化向品质化转型,过去,中国经济对规模是有依赖的,而如今,我们要向品质转型,规模的路径依赖已然转变为一种阻力而非助力,中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突破该阻力。
那么,未来电商行业如何才能更健康地发展呢?
盘和林建议称,其一,需要改变电商搜索排名的规则。部分电商,同类产品线客户推荐最低价商品,这会引导价格战,需要优化改进。其二,需要加强电商平台的售后纠纷处理责任。电商平台没有执法权,但利用扣押的货款,平台能够介入纠纷当中,而平台也是解决纠纷最快的方式,所以,未来依然要依赖平台客服介入来提高售后体验。其三,需要打通监管部门维权通道。维权越便捷,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信心越强。其四,需要以数字技术提高电商平台运营精细度。如售后,判断用户是“薅羊毛”还是真维权。如商品推荐排名,精准推送产品,而非只推送低价商品。如智能客服,减少商家在售后客服上的成本。其五,从线上,向本地服务和即时零售,配送领域延伸。如京东进入外卖,美团闪购进入本地电商,竞争对电商行业发展是有利的。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