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追忆仁义胡同的聊城好夫妻 邻居眼中的六哥六嫂:热心、善良,家里朋友不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9:08:00    

大众网记者 杨潇潇 侯晓 聊城报道

作为聊城市最具地域特色的老街巷,东关街承载着无数老聊城人的回忆。30年前,住在仁义胡同的徐振岭夫妇以卖豆浆为生,虽生活不算富裕,但夫妻二人一直勤勤恳恳,“朴实、善良、热心”,这是周边人回忆起他们时最多的评价。

4月9日,一通寻人电话打到大众网聊城频道新闻热线上,电话的那头,山东菏泽的张德杰十分诚恳,“三十四年前,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借给我一笔钱,后来因种种原因,我们断了联系,至今还有600元没还上,希望平台能帮忙找一下‘六哥六嫂’。”

曾宪琴回忆徐振岭夫妇的往事

张德杰口中的“六哥六嫂”,便是徐振岭夫妇。遗憾的是,徐振岭夫妇已于多年前去世,虽未能当面见到徐振岭夫妇,但在徐振岭一位邻居的描述中,这对好夫妻的形象逐渐变得清晰立体。

曾宪琴曾是徐振岭的老邻居,两人都居住在仁义胡同,前后院紧挨着。徐振岭家对面是原来的搬运五队,后来搬运队解散,菏泽的张德杰租下了那个院子,在那里打家具、卖家具。

“我那时候年龄小,但对菏泽打家具的张大哥有些印象。六哥六嫂心眼可好了,非常热心肠,谁家有困难,他们都尽可能去帮忙。”4月14日,在曾宪琴的家中,她一边回忆往事,一边用笔勾画曾经的“仁义胡同”草图。

曾宪琴说,六嫂后来开饭店,对在店里打工的两名店员也非常好,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把他们当亲生子女看待,甚至他们后来结婚生子,孩子都是六嫂带大的。

“仁义胡同”又称“六尺胡同”,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家族与邻里因宅基纠纷,傅以渐秉持“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胸襟,最终双方各退三尺,形成六尺胡同。虽时间流转千年,但“仁义”基因却一直在胡同里流淌。

在曾宪琴看来,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对胡同里的居民而言都是日常小事,唯独六哥六嫂把这种“仁义”做到了极致。“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现在通过媒体知道了六哥借钱给张大哥的事情,我一点都不意外,太正常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