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田珊
“我是第一批验收通过的,所以上个月初就收到了3.5万元补贴费用。听说,第二批上周五也收到了补贴款了。”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南路的内江牛肉面三里屯店,店主程梅开心地与记者分享道。9月3日,记者从内江市商务局了解到,今年6月、8月,内江市根据《内江牛肉面店扶持及验收实施方案》对第一批在成都、重庆、北京、深圳增开的35家内江牛肉面规范化门店进行了集中验收,其中22家通过验收。

程梅在北京市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南路三里屯开的内江牛肉面店。
从北京的CBD到成都的街头巷尾,内江牛肉面正借着政策东风“出内赶考”,最高5万元的补贴力度让这碗百年面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梯度补贴为破解扩张添把“火”
2024年,内江市定下“以北京为突破,以成都、重庆为重点”的开店目标,制定印发了《内江牛肉面店扶持及验收实施方案》,全力推动内江牛肉面门店“出内赶考”,今年又将深圳门店纳入支持范围。根据政策规定,验收标准为“统一店招、统一制作规程”,合格的门店,能按标准拿到资金扶持:北京、深圳的门店每个5万元,成都、重庆的门店每个1万元。
内江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统一店招、统一制作规程”是验收标准的硬杠杠,“标准化”不仅有助于保持美食的风味,对于树立品牌也有积极影响。
其实,内江牛肉面的标准化早有探索。2023年该市发布的《内江名小吃—内江牛肉面制作工艺规程》对牛肉烧制、用料、调味等环节制定了严格标准。这种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支撑。
方案中差异化补贴策略也基于不同城市的经营成本差异科学制定。数据显示,北京单店年均租金成本约为成都同规模门店的3—4倍,5万元补贴恰好能覆盖初期装修和标准设备采购的大半费用。
政策的推动效果立竿见影。截至2025年8月,北京已建成14家内江牛肉面专营店和联营店,成渝地区更是突破500家,形成高密度的门店网络。内江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创新推行的“政策宣讲+老乡动员”模式在深圳也取得突破,7月的宣讲会吸引30余名内江老乡和深圳企业家参与,仅一个月后深圳首店便顺利开业,目前已正式开业三家。
乡土情怀成就浓郁的汤底
57岁的内江人程梅是20世纪90年代的“北漂一族”,从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退休后,为了让更多人吃到家乡的味道,她陆续在北京开了3家内江牛肉面店。“我是吃着内江牛肉面长大的,退休了我也有时间、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让全国、全世界更多人都能尝尝内江牛肉面。”程梅告诉记者,一个多月前,她在北京的第三家内江牛肉面店正式开业,最近收到的3.5万元政府扶持资金正好可以投入店铺运营和升级。
“‘细面重碱、宽汤红油’是内江牛肉面的传统工艺,但是在北京,来店里吃面的内江人、四川人占比有限,为了适应更多不同地方的人,所以我们也在探索改变、创新。”程梅说,首先在辣度上做了调整,其次为了适应北方人对面食劲道的要求,对面条的选择上也有一些改变。

郑立强在成都天府软件园开的内江牛肉面店。
地方小吃要做到规模化经营并不容易,成都市场的郑立强则面临不同的竞争环境。2018年,郑立强从内江到成都打拼,为了养家糊口,他和妻子开了第一家“郑立强内江牛肉面”,短短7年过去,郑立强在成都的内江牛肉面已经有34家,未来两个月在广州和深圳的店也即将开业。“我一直都是坚持最传统的内江味道,我觉得这个也是我能成功在成都开这么多家店的原因吧!”郑立强说,成都和周边地方一般都喜欢粗一点的棍棍面,内江牛肉面的细面正好与之形成差异化,加上口味非常好,因此格外受食客欢迎。“我们生意最好的店,日均销售能卖到800碗。”
两位店主的乡土情怀成就了他们牛肉面的浓郁汤底,截然不同的实践路径也揭示了内江牛肉面全国化的核心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风味与适应地方口味间找到平衡。程梅微调选材、降低了辣度以适应北方食客,郑立强则坚持正宗配方满足川人挑剔的味蕾。这种“核心标准不变,辅助调味灵活”的策略,正是内江牛肉面能同时在南北市场立足的关键所在。
地方小吃产业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内江牛肉面的全国扩张并非偶然。在内江,这项传统小吃已形成完整生态:2000余家市内门店创造近14亿元年营业额,带动解决1万余人就业,生意较好的门店日均销量200—300碗,年销售额可突破百万元。这种坚实的本土基础,为“出内赶考”提供了充足底气。

内江牛肉面(内江市商务局供图)
从区域特色到全国品牌,内江牛肉面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兰州拉面、沙县小吃的发展路径。相较于前者的供应链主导模式和后者的加盟扩张模式,内江牛肉面通常都是小店经营打底,如今政府的资金扶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不断发扬传承的牛肉面文化则提升品牌溢价,在越来越多政策驱动与文化赋能之下,让每碗面不仅是味蕾享受,更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
如何在规模化中保持“一碗面叫醒一座城”的烟火气,如何让内江的独特香味跨越地域差异,如何将政府补贴的“输血”转化为市场竞争的“造血”能力,都是内江牛肉面需要持续破解的命题。随着深圳首店的落地和更多城市的布局,这场始于内江街头的美食革命,正在进行一场地方小吃产业化的探索。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