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主办“2025年法治蓝皮书发布会”,发布了《2024年中国涉外法治发展报告》。《法治蓝皮书》指出,2024年,中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在涉外立法方面,我国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2024年,涉外立法在维护多元稳定安全的对外经贸关系方面取得进展,特别是关税法、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等重点领域立法颁布,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随着涉外立法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2024年涉外立法的工作重心从“大块头”的综合性法律向“小切口”的专门性法律纵深推进。
在涉外执法方面,中国加强涉外领域执法能力建设,探索建立中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在经贸、刑事犯罪、国家安全等领域的立法明确了涉外执法的合法性,并逐步探索建立双多边执法合作机制,有力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2024年,反外国制裁、贸易救济、电信诈骗等领域的中国法域外适用机制更加成熟,双多边跨国执法合作行动针对性更强。公安部门积极依据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规定,会同外交部门加强国际执法司法合作。
在涉外司法方面,涉外司法审判、涉外检察工作、涉外司法组织建设以及涉外司法合作等领域发展迅速。2024年人民法院共审结涉外民商事案件2.6万件,同比增长6.1%,涉外审判制度持续优化,“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推进国际商事纠纷公正高效解决。新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引入“适当联系”的管辖规则,拓展了域外司法管辖权。2024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涉外检察工作的意见》加强涉外检察工作。2024年,中国在司法合作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办理国际司法协助案件5644件,同比增长15.4%。
在涉外法律服务方面,中国大力推动商事仲裁、调解制度的创新,规范和发展涉外律师服务业,推动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2024年,仲裁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商事调解条例被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预备项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施行了2024版仲裁规则,体现了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高度尊重。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也陆续施行新规则,引入国际仲裁领域的新理念。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律师事务所已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07个分支机构和若干个办事机构,其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3个分支机构。
《法治蓝皮书》指出,2025年中国迫切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完善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重点领域涉外法律法规供给,提高涉外立法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有效性。要推动与周边国家建立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刑事司法合作机制,有力打击跨境电信诈骗、人口贩卖等跨国犯罪。要坚持以高质量涉外法治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着重加强以公共法律服务为引领、社会化法律服务为支撑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一套维护海外中资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涉外法律服务网络。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育和引进,提升中国法律服务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为涉外法治人才培育与发展提供平台。
文、图 | 记者 董柳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