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2025年5月24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这是一群人的故事,是一群怀揣热忱扎根乡村的奋斗者的故事。
人才是一个地方实现跨越发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金钥匙”。作为厦门市农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农业占比最高的行政区域,同安区目前共有33名驻村博士选调生,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等18所全国知名高校,所学专业涉及理、工、农等多个学科门类,人才资源优势明显。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驻村博士选调生的独特优势,让他们既能在基层一线得到真锤实炼,又能打破一村一地的点状培养局限?去年10月,同安区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应运而生,以平台为依托,强化多方协作、多级联动,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校“智蜂”酿甜乡村产业
在同安区莲花镇上陵村的后山,阳光洒在一排排透明蜂箱上,闪烁着微光,箱外的二维码随微风轻晃。王钢蹲在田埂旁,目光紧紧盯着箱内忙碌飞舞的蜜蜂,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两年前。
2023年4月,毕业于福州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王钢,以厦门市港口局驻村博士选调生身份扎根这里。
初到这个曾因牛蛙养殖污染退养的村子,看到蜂农们因蜂蜜滞销满脸无奈。“全村20户蜂农,每户年滞销蜂蜜500公斤到1000公斤不等,蜂蜜单价停留在每公斤60元,而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王钢在村情调研报告中这样写道,他也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困境。
近年来,在村“两委”和文旅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上陵村打造出了“稻香上陵”文旅品牌,村里的稻米和茶叶销售情况虽然还不错,但却难掩产业空心化的困境,而村里的蜂蜜产业深陷困境,症结在于产品附加值低。想明白这点,王钢当即联系上了本科母校福建农林大学蜂学院的杨文超教授,详细说明了上陵村的困境和自己提升蜂蜜产业附加值的想法,并邀请他来村里实地调研。
得知此事后,上陵村的文旅公司表示大力支持,他们也正计划拓展研学项目,希望能借此机会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就这样,三方需求不谋而合:上陵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潜力,需要新的产业增长点;杨文超需要实践基地开展实验,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的同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文旅公司期望借此打造特色研学项目,进一步提升“稻香上陵”文旅品牌的影响力。

莲花镇上陵村稻田,风景如画。
跨越数百里的对话,拉开了蜜蜂科技小院的序幕。
王钢带着上陵村村委会副主任詹金井奔赴福建农林大学,在实验室里,他们第一次见到了“智慧蜂箱”——透明箱体内配置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蜂巢温湿度、蜜蜂活跃度;箱外二维码一扫,便能查看产蜜周期数据。詹金井摸着蜂箱感叹:“现在养蜂都这么‘聪明’了?”
上陵村蜜蜂科技小院在原林场闲置石头厝基础上进行改造。一层设科普馆、DIY产品展示区和附属用房,用于科普、体验、储存与展示等。二层有工作室和起居室,满足科研、交流和人员居住需求。院子经清理、平整和硬化,设有休憩、就餐、活动区域,绿化景观与山林相融,可开展多样活动。
然而,项目落地并非一帆风顺,建设进程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首先是资金关。王钢通过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平台,积极寻求各方帮助。他带着精心准备的策划书四处奔走,在同安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再加上服务团的资源对接,最终成功申请到50万元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载体项目经费。
其次是技术转化。杨文超教授团队进驻后,第一件事是改良养蜂技术。“中蜂易受意蜂侵害,得在蜂箱周围设置声波驱离装置。”王钢在服务团的助力下,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借助乡村振兴小组其他组员的经验与知识,大伙跟随杨教授在后山搭建起了试验蜂场。
在这个过程中,王钢不仅认真记录各项数据,还主动承担起向蜂农普及“生态防害”知识的重任,将晦涩的技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语,结合实际案例,让蜂农更易理解。“服务团并非单项输出,而是让高校智慧和乡土需求共振。”王钢说。
经历从调研到破局的600余个日夜,如今,蜜蜂科技小院改造已基本完工,即将启动运行。王钢算了笔账:按每公斤70元的蜂蜜收购价,2.5万公斤蜂蜜能为村民带来175万元的直接收入。此外,随着蜜蜂科技小院研学体验、蜂疗养生等文旅融合项目的逐步推进,村集体年收入有望实现20%以上的显著增长。

改造后的蜜蜂科技小院
充分调动自身资源,借助同安区相关部门与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平台,为乡村振兴积极探索破局之策。王钢的经历,正是众多驻村博士选调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生动缩影。
“智慧引擎”赋能区域发展
同安区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农业占比高,乡村振兴与城乡建设的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到古城文化的传承创新,如何让驻村博士选调生带着前沿知识与创新思维投身其中,并将专业知识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为乡村和城镇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
2024年10月,同安区委组织部牵头推进筹建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的工作。同年12月27日,同安区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正式授旗成立。
服务团以具体项目为驱动,以驻村博士选调生为核心,整合了同安区驻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以及各镇(街)和相关部门的资源。服务团下设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乡村振兴、教育促进4个组别,围绕首批筛选出的23项任务需求,通过“提出需求、认领任务、谋划方案、统筹资源、协调解决”的工作机制,稳步推进项目。

在“博士+”茶话会上,服务团成员围绕古城更新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同安区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成立后,众多新项目有序开展。紧邻同翔高新城的布塘村,周边企业多,商业需求大,但陈旧的村部难以满足村民日常活动需求,建设新村部迫在眉睫。服务团总联络人、厦门市工信局驻村博士选调生邓世培与村委会协商后,向服务团提出这一需求,同安区新美街道南山村的驻村博士选调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邓湾湾主动认领了这个项目。
刚接到任务时,邓湾湾压力不小。布塘村对新村部综合体功能要求多样,涵盖村部办公、商业、酒店、卫生所、老人院、图书馆等,且预算严格受限。为精准设计,她第一时间与邓世培对接,实地查看村部选址地块,详细了解村民需求。“大家都盼着新村部早点建成。”邓世培的话,让邓湾湾深感责任在肩。
此后,邓湾湾开启密集调研。她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各地村部,与村干部交流管理经验,倾听村民使用感受,分析优秀案例与设计缺陷。这些调研成果,为她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设计关键期,白天,她在党校集中学习“充电”;晚上,她回到宿舍,专注于设计工作,反复打磨细节、优化空间布局,常常工作到深夜。

邓湾湾在为布塘村设计新村部。
“那时,我的心里只想着早点完成村部设计图。”邓湾湾告诉记者,驻村生活是一段无比宝贵的成长经历,能把自己这么多年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在为村民服务上,特别有意义。
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奋战,邓湾湾完成了设计方案。方案中,一楼设卫生所和幸福院,方便老年人;二楼为会议室和图书馆,满足学习议事需求;商业和酒店布局在高层,提升经济价值。
设计方案获得村民代表一致认可,为村里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设计费用。眼下,服务团正积极整合资源,多方争取资金支持,推动项目早日落地,让布塘村的发展蓝图早日成为现实。
“劲风”聚势鼓满创新云帆
在同安区,从乡村产业的振兴到企业技术的创新,驻村博士选调生们以服务团作为平台,在不同领域持续发力,凭借各自的专业知识和资源整合能力,既扎根于田间地头破解发展难题,也深入企业车间助力技术升级,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才服务基层的多元可能。
在布塘村村部一楼,邓世培反复查看手机里停滞8个月的“化妆品配方转化”项目清单。他所在的科技创新组承接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首批任务——为厦门嘉宝莱化妆品有限公司搭建高校产学研合作桥梁。这一任务源自他驻村调研时发现的产业痛点:当地企业虽有创新热情,却缺乏技术资源对接渠道,高校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落地生产一线。

邓世培(左二)与团队走访企业。
为解决难题,邓世培在工作之余邀请5名化学、生物专业的选调生深入企业,实地查看生产车间,检验实验室设备等,了解企业实际研发能力和需求。此后两个月,团队利用碎片时间筛查教育部1300多所本科高校名单,对比专业方向与研究成果,最终锁定13所高校,整理出包含教授专长、联系方式的精准对接清单。
“目前,企业仍需对有意向合作的高校开展筛选与确认工作。一旦确定合作对象,我们也将积极跟进后续对接事宜。”邓世培告诉记者,在调研走访企业的过程中,遇到过各类困难,其中最棘手的便是如何打开企业“心防”,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反馈。
在厦门市工信局的指导下,邓世培不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更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可谓收获颇丰。“没有驻村经历的沉淀与博士团的专业助力,想要获得这些深入且真实的调研成果,几乎不可能完成。”邓世培说,驻村时期实践积累的这些“土办法”,今后也将成为自己在工作中协调沟通、破解产业难题的“金钥匙”。
从助力乡村建设到推动企业发展,服务团在不同领域的实践探索,不仅切实解决了基层发展难题,也为成员们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由厦门市政府主办、市科技局(厦门科学城管委会办公室)承办的“苏颂杯”未来产业技术创新赛,旨在搭建科技和产业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按照“以赛引才、以赛促产”的理念,以吸引全球优质科技创业项目和顶尖技术落地厦门为目标,举办地设在同安区的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厦门市科技局驻村博士选调生王雪静所在的企业发展组,在完成本职工作后,也深入走访企业,其间组员发现存在政策适配不足、部门协同不畅、产业配套薄弱等诸多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王雪静积极向市科技局争取政策指导,联合团队深入摸排企业需求,与同安区多部门反复研讨。为解决企业资金难题,提出滚动支持方案;为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搭建企业与创投机构合作桥梁。
“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既能扎根一线精准把脉,又能依托部门资源破题,这种工作模式让实践与资源形成闭环,真正实现了服务效能的贯通与延续。”王雪静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服务团平台,协调政府部门与各单位力量,为企业落地创造更有利条件,推动项目持续发展,全力助推同安产业转型升级。
基层发展的痛点,也是人才价值的锚点。这些在破解基层发展痛点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与工作方法,切实回应了如何发挥驻村博士选调生独特优势的命题——既让人才在一线实践中提升能力,又通过服务团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人才资源与基层需求的系统性对接。
这些鲜活的实践案例,不仅是服务团扎根乡土的生动注脚,更勾勒出人才与基层双向奔赴的长远图景。
暮色中,上陵村的稻田泛起新绿,蜜蜂科技小院的灯次第亮起,王钢缓缓站起身。两年驻村时间转眼即逝,他望着后山隐约可见的蜂箱,耳畔仿佛又响起蜂农们第一次看到智慧蜂箱时发出的惊叹。
即将告别这片奋斗过的土地,王钢知道,自己只是众多驻村博士选调生中的一员。当新一天的朝阳升起,还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接过接力棒,继续在田野上播种希望,在城乡建设的蓝图里描绘美好的未来。
记者手记
破题之要在于长效机制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博士选调生正以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成为推动区域进步的关键力量。各地积极探索人才引育新模式,同安区通过打造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在激活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驻村博士选调生服务团作为平台,为博士选调生的成长路径赋能,也为当地发展带来新契机。突破选调生受限于一村一地的工作模式,打破地域和专业限制,博士选调生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作战”。然而,服务团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服务团长期稳定运行,以及妥善解决博士选调生两年服务期满后未结项目的接续问题,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
破题之要,在于构建长效机制。要打造一套系统化、可持续的发展体系,持续优化博士选调生培养模式,为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活水,实现人才赋能与区域发展的“双向奔赴”。
壮大“朋友圈”是关键。纵向深度挖掘往届驻村博士选调生的实践经验与资源网络,发挥“传帮带”作用,充实人才储备厚度;横向打破行业与体制藩篱,加强与重点产业、企业及领域博士群体的合作交流,实现体制内外人才的双向赋能,拓展人才储备广度。
强化组织保障是基础。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从工作开展到生活保障为博士选调生排忧解难,让其安心扎根基层。同时,相关部门需统筹整合多方资源、拓宽资金渠道,为服务团工作提供坚实物质保障。
推动建章立制是主线。通过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系统梳理、传承每一届服务团的实践成果与智力结晶,确保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将阶段性成果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持久动力。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