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大赛”落幕,从18到86岁,300+参赛者如何半年调整身体时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4 16:09:00    

近日,一场酝酿已久的“青春实验”在中国展开。

据悉,由国内专业抗衰平台「时光派」发起的首届“青春挑战”大赛面向130万读者发出邀请,最终吸引超300位抗衰参与者应战。

这些参赛者年龄跨度从18到86岁不等,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每个人都以真实生活为试验场,通过饮食、作息、运动、医疗级干预等多种手段,自主制定并实施“年轻化”策略。

大赛于近日正式收官。官方排行榜显示,冠军选手森森(Lisa)以45.58岁的实际年龄、31.43岁的甲基化年龄,0.690的生理衰老速率夺得第一名。这样的成绩意味着,她每过一年,生理年龄仅增长8个月,相当于“每天衰老的速度都在放慢”

在这场堪称“青春实验室”的民间行动中,人们到底靠什么刷新了身体的“时钟”?又有哪些经验可复制?

1.“无法测量的,就无法优化”:

工程师庞先生的“量化抗衰”实验室

“每一个干预决定,我都写在Excel表格里。”——这不是准备科研论文,而是一位60岁工程师日常生活的描述。

大赛前二十强选手庞先生,是一名从业三十余年的硅酸盐高级工程师。在他的抗衰体系中,“测量”几乎是所有行动的前置条件。

图源:“时光派”公众号

过去一年多,他完成了近900项健康指标检测,包括肠道菌群、血液学、激素水平、代谢遗传等,并建立起一个动态更新的个人健康数据库。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追踪,他不仅精准了解身体状态变化,更将每次干预效果转化为可见的数据反馈。

“很多人对投入抗衰犹豫不决,原因在于‘我花了这么多钱,也只是感觉精神好一点’。因为没有数据支撑,导致人们心里没有底,就不愿意持续投入。如果每个人有一个AI健康助手,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干预,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某些生理指标改善了多少,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投入和回报,才能更加有动力。”

而让庞先生最感兴趣的,是高压氧相关设备的系统干预效果。2023年底,他开始规律性地使用高压氧舱与红光舱。在他看来,相比饮食优化,设备干预在“效果可追踪性”方面更具实验价值。

“我做了连续12天的高压氧训练,在第13天做检查时,甘油三酯从2.1降到0.68。”这不是巧合,而是一套可重复的系统性试验。

高压氧干预的抗衰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他选择的设备之一,是国产品牌Rlab推出的1.9ATA高压氧舱。这款被业内称为“民用天花板”的设备,常年供不应求,主流电商平台旗舰店的体验券几次上线都很快售罄。庞先生坦言:“我当时比较了多家品牌,最后还是因为Rlab能提供完整的数据报告和可追踪方案才下单。”

当然,在他看来,这些设备并非“捷径”,而是构建抗衰反馈的显示屏——“数据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路径。”

那普通人是否也可以借助“设备+反馈”走上抗衰之路?答案,或许可以从冠军Lisa的故事中找到另一种可能。

2.“生活本身,就是一场系统工程”:

冠军Lisa的“非专业抗衰样本”

在这场300人参赛的长跑中,Lisa跑赢了所有人——她以0.690的衰老速率,刷新了公众对抗衰可能性的认知。

令人惊讶的是,她并非健康领域专业人士,而是一名医疗器械行业从业者。真正让她开启这段旅程的,是2020年一次严重的脊柱反弓问题。长达两年的康复训练后,她逐渐走出“起床30分钟无法直立”的阴影,也萌生了更系统抗衰的决心。

Lisa的“生活工程”由五个模块组成:饮食、运动、设备与节律。她不是追求“完美方案”,而是不断调试一个自洽系统。

在饮食上,她遵循“干净饮食+轻断食”原则,推行16+8断食窗口;在运动上,她采用“核心稳定+小肌群训练”策略,结合感知神经刺激与结构性康复,短短8个月便实现从零基础到自由倒立的跨越;其他部分,则结合基因检测精准补充维D、Omega-3、B族等,强调“不是全都吃,而是缺啥补啥”

图源:“时光派”公众号

而重点在她的设备干预方面,她每周使用高压氧舱、漂浮舱和红光舱组合修复机制,并且与庞先生一样,她在时光派的长寿中心中使用的,也是Rlab的全链路设备——1.9ATA智能氧舱、红光舱、漂浮舱组合。

作为医疗器械行业的从业者,她对设备的安全和专业性尤为敏感。“我不是看广告决定的,而是查过检测认证和临床研究。”她说,“Rlab的全碳纤维舱体、稳定压强和便捷安装,是我最后决定的原因。”

Lisa不依赖单一数据,而是以“训练疲劳感”“睡眠中断次数”“晨起状态”等主观体验,配合周期性体检指标,调整节奏、动态优化。她常说:“我不是专家,但我尊重身体的回馈。”

她最具代表性的选择是将设备融入作息节律:例如她总在训练后1小时内使用氧舱,在睡前2小时结束所有蓝光暴露,每天两次10-20分钟自然光接触稳定生物钟。这不是仪式感,而是对身体能耗调配的高阶管理。

Rlab的高压氧舱

Lisa的经验告诉我们,抗衰不一定需要“专业背景”,但一定需要“结构意识”和“执行能力”。设备,也不一定只是医院里冰冷的工具,它们正在以“生活协同者”的身份,悄然进入更多人的时间管理系统。

3.“青春”的底层逻辑:

不是逃避衰老,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所在

争议从未缺席这场技术革新。高压氧舱、高低氧训练、红光舱……这些依托设备的“科技抗衰工具”在学术界仍有诸多讨论:机制尚待验证、个体差异大、成本高门槛高。

但本届青春大赛的两位代表——工程师庞先生与冠军Lisa,恰恰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答案:科技的意义,并非“终结衰老”,而是让衰老过程被看见、被测量、被优化。

庞先生用工程语言优化生命系统,Lisa用生活语言重建身体结构,他们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把“抗衰”从模糊感知,转变为数据驱动的系统实践。而这或许正是“科技抗衰”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是炫技,也不是捷径,而是一种加速认知、提高执行力的工具,是我们与时间和平共处、延缓老化的智能支点。

相关文章